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搜救工作有哪些创新?

人民资讯 来自北京 2022-04-17

本文转自:中国之声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中依旧采取“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搜救模式。相比神舟十二号搜救回收任务,神舟十三号返回任务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式,这对搜救回收空中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本次任务,空中分队做了哪些准备?又有哪些创新?

带宽扩容 算法更新 回传图像质量高  

搜救工作创新点满满

为实现“快速定位、快速到达、安全出舱”,着陆场搜救通常包括空中搜索和地面搜索救援回收两个部分。其中远距离搜索发现目标,是在返回舱出黑障前,用雷达对返回舱进行跟踪测量,预报着陆点位置;中距离搜索发现目标,是指在返回舱出黑障后,利用统一S频段测量设备跟踪测量返回舱至主伞的开伞点,直升机甚高频定向仪接收信标信息并跟踪返回舱至落点;而近距离搜索发现目标,是以着陆点的预报位置为中心,用直升机定向仪和车载高频定向仪搜索寻找返回舱。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总台记者张棉棉摄

着陆返回搜索阶段,搜索指挥和搜索发现能力是关键。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此次为迎接神舟十三号返回,工程人员专门对直升机内部的布局和关键设备进行了改造,提高了搜索的指挥决策和搜索的效率。

△叶光富出舱。总台记者张棉棉摄

卞韩城说:“我们做了一个前舱搜索引导系统,把后舱收到的飞船的落点预报,关键遥测数据等处理成飞机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只要一进入返回程序,飞行员时刻能感受到直升机当前距离飞船有多远,飞船在飞行方向的什么角度。另外,我们把飞机上的光学设备拍到的图像也通过前舱搜索引导系统传到前舱,只要飞机上光学设备一抓住目标,驾驶机组马上就能知道,这样提高了对飞船的返回态势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了前舱的机组和后舱的专业人员相互协同的效率。”

△王亚平转运至医监医保车。总台记者张棉棉摄

在对返回舱的搜索搜救过程中,指挥机还会将图像、话音进行实时回传,卞韩城表示,让图像、话音更清晰一直是工作人员创新突破的方向,这背后付出的努力也在每一次的搜索中得以体现。“搜救展示的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神十二’总体上我们给全国人民呈现的搜索救援画面还是很漂亮的。这次带宽扩容了,算法进行更新了,飞机上设备回传图像的质量比去年好了。”

△翟志刚出舱。总台记者张棉棉摄

首次投用自主研制蟒式全地形车

保证复杂地形物资运输和人员摆渡    
 
卞韩城还透露, 此次还首次投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蟒式全地形车,保证复杂地形下的物资运输和人员摆渡。  
“为什么叫蟒式?就像蛇一样上下左右扭动,可以拐直角,1.5米的台阶一搭就上去了,将近3米的壕沟,一搭也过去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它的通行能力特别强。在热水河、自然湖、沙漠,我们进出就方便了,人员运输、物资运输、航天摆渡、返回舱的吊装运输,能力明显提高,我们一直在创新。”    
 

此外,创新还体现在与搜索搜救相关的设备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卞韩城说:“以前如果返回舱是直立的,要搭个台子上去把航天员吊出来,台子由两米高的金属件构成,很笨重,占用空间。这次实验性测试,我们操作平台搞成充气器,充气式一折叠不到0.5立方米,从体积上占用直升机的体积非常小,也减轻了重量。另外,我们还研究了几台新车,比如新指挥调度车,新的小型搜索车,新工程运输车等。”